云南建水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防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以下简称为"建水站")位于滇东高原南缘的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建水县,地理坐标为东经102°33′18″~103°11′42″,北纬23°12′42″~24°10′32″之间。
云南建水喀斯特断陷盆地石漠化防治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依托单位是北京林业大学,由北京林业大学、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云南省林业与草原科学院、建水县林业技术推广研究所联合共建。且与西南林业大学、云南大学、中国地质科学院岩溶地质研究所等具有紧密的合作建设关系。
建水站现有固定人员42名,其中正高级11名,副高级24名,中级7名。研究队伍涵盖的专业领域包括水土保持学、自然地理学、生态水文学、植物学、气候变化、岩溶学等多学科领域。
依托建水站,近年来在站研究人员承担国家级、省部级各类课题30余项,近年来获批国家专利20余项,主编/参编教材/专著30余部,发表论文200余篇,主编/参编行业标准11项,其中近5年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SCI/EI论文40余篇。
建水站拥有综合实验楼2栋,共1366平方米,地处建水九标国有林场;野外监测办公用房1栋,400平方米,地处面甸盆地闫把寺石漠化综合治理示范区。拥有气象观测场、坡面径流场、水量平衡场、碳水通量观测塔、测流堰、土壤水分自动监测系统等监测设施,在喀斯特和非喀斯特区建立100余个植被群落长期固定监测样地,配备LI-8100土壤呼吸仪、LI-6400XT光合仪、激光粒度分析仪、混合冷冻球磨仪、生物总有机碳分析仪、全自动间断化学分析仪、紫外分光光度计、ICP-OES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发生仪等化学分析实验仪器。
目标定位
基于国家石漠化治理工程的难点和重点所在区域——喀斯特断陷盆地区,紧密围绕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的脆弱性,针对植被退化、水土流失与石漠化等突出问题,进行喀斯特与非喀斯特区水-土-气-生-岩-人等要素长期连续对比观测,揭示喀斯特断陷盆地生态系统的运行规律,实现生态修复与石漠化治理的技术途径,丰富和完善喀斯特石漠化区水土保持与生态修复、喀斯特石漠化治理的基础理论,挖掘石漠化综合治理与生态修复的有效模式,为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观测提供长期数据积累和科研平台支撑,建设成为集产、学、研、教为一体的国际喀斯特石漠化生态系统野外科学观测研究平台,打造成喀斯特石漠化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的典型示范,为喀斯特石漠化区山水林田湖草综合治理和系统修复提供数据积累、监测评估和科学指导(见下图),为我国生态环境建设和国家石漠化治理提供技术服务。
建站历程
1999年
生态站人员开始长防、珠防生态修复相关工作。
2003年
生态站人员主持多项石漠化治理国家推广项目。
2008年
建水生态站开始纳入原国家林业局石漠化综合治理效益监测点。
2014年
建水生态站被纳入云南省生态定位监测网络体系。
2016年
建水生态站被纳入国家陆地生态系统定位研究站网。
2018年
建水生态站被国家林业和草原局评估为优秀国家生态站。
研究方向